謝(姓~氏)的歷史演變
回上頁
謝(姓~氏)的歷史演變
新北市謝氏宗親會理事長 謝素姜 截錄自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新北市謝氏宗親會理事長 謝素姜 截錄自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宗族指擁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,通常在同一聚居地,形成大的聚落,屬於現代意義上模糊的族群概念。類似的用語還有「家族」,小範圍內,有時「宗族」和「家族」互相混淆使用。一個宗族通常表現為一個姓氏,並構成的居住聚落;一個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。
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稱為祠堂(宗祠); 記錄宗族歷史的主要資料為族譜(家譜);
祖先是與子孫相反的概念,指一個人的父母及其父母,一直向上追溯。然而,很多時候所指的祖先,通常都是最少隔幾代,年代久遠的則稱為遠祖。很多父系社會,祖先只會根據父親那邊。
如果兩個人有共同的祖先,即是代表他們有血緣關係或親戚關係。在演化論上,幾個物種有同一演化祖先,它們便是該祖先物種的子孫。
中國古代尊稱去世祖先為「皇」,如皇考(對亡父的尊稱)、皇姑(對丈夫亡母的尊稱)、皇祖(遠祖,稱高祖以上的祖先)、皇舅(女子稱丈夫的亡父)等。
很多文化均有敬仰祖先的傳統,不論死活也要表現恭敬。有些民族還有祖先拜祭的習俗(如清明掃墓、祭拜神主),以維繫整個家族及社會秩序。
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。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。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。
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。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,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。因此姓氏的產生,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,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
中文中的姓氏一詞,最早時其「姓」與「氏」不同。姓產生在前,氏產生於後。「姓」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,在上古時代,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,「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」,子女的姓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的,也可以看出那時的上古八大姓中,姓「姬」、「姒」、「媯」、「姚」、「姜」和「嬴」等字的部首,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,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,姓則隨父親。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,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。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,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,這就是「氏」。也就是說,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,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。
姓產生後,世代相傳,一般不會更改,比較穩定,而氏則隨著封邑、官職的改變而改變,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。另外,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,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。在周朝以前,貴族除了有姓之外,還往往以國、官位為氏。而一般人沒有姓,也沒有氏。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,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。
遠祖始於上古時期。傳說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(今陝西省岐山縣西一帶),並以水名為姓,後代子孫也相沿為姓。 姜姓是現代中國姓氏謝姓、齊姓、高姓、國姓、向姓、尚姓、呂姓、許姓、浦姓、盧姓、丁姓、崔姓、紀姓等等的重要起源之一。
謝姓源流有多種,包括:
謝氏為炎帝神農氏之後代。
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於謝(今河南南陽唐河一帶),後子孫以國為氏。魏晉時,謝纘遷居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),號稱「陳郡謝氏」。
謝氏為黃帝軒轅氏之後代。
一支出自任姓,相傳黃帝之子廿五人,得姓者十四人,為十二姓,其中「禹陽」為任姓。任姓後人分居十個小國,其中第一為謝國,後人改謝氏。
陳郡,中國古郡名,或為楚郡、陳國、淮陽國、淮陽郡。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。魏晉南北朝時有籍貫本地的士族陳郡謝氏,最為知名。
出自黃帝的子孫,為天子賜姓。出自姬姓,為黃帝少子禹陽的後代。
據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及《左傳正義》所載,相傳黃帝少子禹陽被封在任國(今山東省濟寧市),其後裔以國為氏。
而周朝時的謝、章、薛、舒、呂、祝、終、泉、畢、過這10個姓氏,都是任姓後裔的封國,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來的。
謝姓是中國姓氏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34位。謝姓約佔中國大陸漢族人口的0.72%,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位居前50名內。
謝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四川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香港和台灣、東南亞等地。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稱:「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」明朝朱元璋曾對遠封的諸王說:「朕為天子自有弓馬,豈賴謝家!」就是以晉朝仰賴謝家子弟為例(面對亡國之禍,東晉君臣一心,憑藉淝水決戰奠定勝局。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,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,致使前秦崩解。)訓勉諸王自己努力防禦外敵。
申伯乃姜太公(姜子牙)後裔、周宣王之舅。周宣王封申伯於鄧州陳留郡謝邑(即今河南省南陽一帶),申伯為謝氏之始祖。申國被楚國滅亡後,申伯子孫因地而姓,至魏晉時,謝纘遷居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),號稱「陳郡謝氏」。陳郡謝氏在東晉初年還只是一個普通家族,到了謝尚時期,尚有求婚諸葛恢被拒之事。直至謝萬出仕,掌握了豫州之後,方才開始崛起,到謝安任宰相時期達到頂峰。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,為重建北府兵,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,保全了東晉江山。
淝水之戰之後,謝氏子弟開始隱退,較少參與實際政治。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。自東晉至蕭梁(317年-557年),謝氏共有12代、100餘人見於史傳,其門第之高,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藉助於他們的影響力。謝氏擁有大量資產,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,被視為士族領袖,前後一百餘年。
陳郡謝氏的著名人物
謝鯤:晉朝名士,亦是謝安之伯父,謝氏一門的第一個名士。
謝尚:名將,謝鯤之子,謝安從兄。
謝安:東晉名臣,淝水之戰運籌帷幄者。世稱『謝太傅是東晉政治家、
軍事家』
謝萬:名士,謝安之弟。
謝玄:東晉名將,淝水之戰前線作戰者,謝安的姪子。『東晉政治家、軍
事家』
謝道韞:才女,謝安姪女,謝奕之女,王羲之的兒媳婦,王凝之的妻子。
謝琰:名將,謝安次子,孫恩之亂時殉國。
謝混:名士,謝安之孫。為晉孝武帝女婿,號稱「風華江左第一」。
謝晦:謝安之兄謝據的曾孫,宋武帝的大臣,曾與徐羨之等廢宋少帝。
謝靈運:人稱謝康樂,謝玄之孫,著名詩人,作有《登池上樓》、《登江
中孤嶼》等著名詩歌。唐朝大詩人李白讚之:「吾人詠歌,獨慚
康樂。」由靈運始,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。
謝惠連:南朝文學家,謝靈運之從弟。李白讚之:「群弟俊秀,皆為惠
連。」
謝朓(謝宣城、小謝):謝靈運之侄,著名「永明體」詩人,「竟陵八
友」之一。作有《晚登三山還望京邑》等名詩。李白讚之:「蓬萊文
章建安骨,中間小謝又清發。」
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稱為祠堂(宗祠); 記錄宗族歷史的主要資料為族譜(家譜);
祖先是與子孫相反的概念,指一個人的父母及其父母,一直向上追溯。然而,很多時候所指的祖先,通常都是最少隔幾代,年代久遠的則稱為遠祖。很多父系社會,祖先只會根據父親那邊。
如果兩個人有共同的祖先,即是代表他們有血緣關係或親戚關係。在演化論上,幾個物種有同一演化祖先,它們便是該祖先物種的子孫。
中國古代尊稱去世祖先為「皇」,如皇考(對亡父的尊稱)、皇姑(對丈夫亡母的尊稱)、皇祖(遠祖,稱高祖以上的祖先)、皇舅(女子稱丈夫的亡父)等。
很多文化均有敬仰祖先的傳統,不論死活也要表現恭敬。有些民族還有祖先拜祭的習俗(如清明掃墓、祭拜神主),以維繫整個家族及社會秩序。
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。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。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。
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。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,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。因此姓氏的產生,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,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
中文中的姓氏一詞,最早時其「姓」與「氏」不同。姓產生在前,氏產生於後。「姓」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,在上古時代,人類還處於母系社會,「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」,子女的姓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的,也可以看出那時的上古八大姓中,姓「姬」、「姒」、「媯」、「姚」、「姜」和「嬴」等字的部首,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,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,姓則隨父親。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,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。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,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,這就是「氏」。也就是說,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,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。
姓產生後,世代相傳,一般不會更改,比較穩定,而氏則隨著封邑、官職的改變而改變,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。另外,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,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。在周朝以前,貴族除了有姓之外,還往往以國、官位為氏。而一般人沒有姓,也沒有氏。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,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。
遠祖始於上古時期。傳說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(今陝西省岐山縣西一帶),並以水名為姓,後代子孫也相沿為姓。 姜姓是現代中國姓氏謝姓、齊姓、高姓、國姓、向姓、尚姓、呂姓、許姓、浦姓、盧姓、丁姓、崔姓、紀姓等等的重要起源之一。
謝姓源流有多種,包括:
謝氏為炎帝神農氏之後代。
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於謝(今河南南陽唐河一帶),後子孫以國為氏。魏晉時,謝纘遷居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),號稱「陳郡謝氏」。
謝氏為黃帝軒轅氏之後代。
一支出自任姓,相傳黃帝之子廿五人,得姓者十四人,為十二姓,其中「禹陽」為任姓。任姓後人分居十個小國,其中第一為謝國,後人改謝氏。
陳郡,中國古郡名,或為楚郡、陳國、淮陽國、淮陽郡。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。魏晉南北朝時有籍貫本地的士族陳郡謝氏,最為知名。
出自黃帝的子孫,為天子賜姓。出自姬姓,為黃帝少子禹陽的後代。
據《唐書•宰相世系表》及《左傳正義》所載,相傳黃帝少子禹陽被封在任國(今山東省濟寧市),其後裔以國為氏。
而周朝時的謝、章、薛、舒、呂、祝、終、泉、畢、過這10個姓氏,都是任姓後裔的封國,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來的。
謝姓是中國姓氏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34位。謝姓約佔中國大陸漢族人口的0.72%,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位居前50名內。
謝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四川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香港和台灣、東南亞等地。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稱:「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」明朝朱元璋曾對遠封的諸王說:「朕為天子自有弓馬,豈賴謝家!」就是以晉朝仰賴謝家子弟為例(面對亡國之禍,東晉君臣一心,憑藉淝水決戰奠定勝局。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,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,致使前秦崩解。)訓勉諸王自己努力防禦外敵。
申伯乃姜太公(姜子牙)後裔、周宣王之舅。周宣王封申伯於鄧州陳留郡謝邑(即今河南省南陽一帶),申伯為謝氏之始祖。申國被楚國滅亡後,申伯子孫因地而姓,至魏晉時,謝纘遷居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),號稱「陳郡謝氏」。陳郡謝氏在東晉初年還只是一個普通家族,到了謝尚時期,尚有求婚諸葛恢被拒之事。直至謝萬出仕,掌握了豫州之後,方才開始崛起,到謝安任宰相時期達到頂峰。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,為重建北府兵,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,保全了東晉江山。
淝水之戰之後,謝氏子弟開始隱退,較少參與實際政治。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。自東晉至蕭梁(317年-557年),謝氏共有12代、100餘人見於史傳,其門第之高,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藉助於他們的影響力。謝氏擁有大量資產,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,被視為士族領袖,前後一百餘年。
陳郡謝氏的著名人物
謝鯤:晉朝名士,亦是謝安之伯父,謝氏一門的第一個名士。
謝尚:名將,謝鯤之子,謝安從兄。
謝安:東晉名臣,淝水之戰運籌帷幄者。世稱『謝太傅是東晉政治家、
軍事家』
謝萬:名士,謝安之弟。
謝玄:東晉名將,淝水之戰前線作戰者,謝安的姪子。『東晉政治家、軍
事家』
謝道韞:才女,謝安姪女,謝奕之女,王羲之的兒媳婦,王凝之的妻子。
謝琰:名將,謝安次子,孫恩之亂時殉國。
謝混:名士,謝安之孫。為晉孝武帝女婿,號稱「風華江左第一」。
謝晦:謝安之兄謝據的曾孫,宋武帝的大臣,曾與徐羨之等廢宋少帝。
謝靈運:人稱謝康樂,謝玄之孫,著名詩人,作有《登池上樓》、《登江
中孤嶼》等著名詩歌。唐朝大詩人李白讚之:「吾人詠歌,獨慚
康樂。」由靈運始,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。
謝惠連:南朝文學家,謝靈運之從弟。李白讚之:「群弟俊秀,皆為惠
連。」
謝朓(謝宣城、小謝):謝靈運之侄,著名「永明體」詩人,「竟陵八
友」之一。作有《晚登三山還望京邑》等名詩。李白讚之:「蓬萊文
章建安骨,中間小謝又清發。」
回上頁